舟山市郵政的海島女信使
面向大海,春暖花開,在我國第一大群島——舟山群島上,有一個女子函件投遞班。浙江省舟山市郵政局這支成立近4年的隊伍,為島上群眾送去春的消息,社會滿意度一直保持在95分以上,獲得舟山市首批“工人先鋒號”先進集體稱號,近日,又被集團公司評為全國郵政系統先進集體。讓我們走近她們,聽聽她們的故事。
班長
班長滕紅今年39歲,個小,瘦弱,戴眼鏡,你無論如何也不會把她跟一名載滿信件走街串巷的女投遞員聯系在一起。滕紅說起話來輕聲細語,還夾雜著外地口音,一問,老家在四川。
讓人驚奇的是一個如此瘦小的女子,從2005年女子函件投遞班成立起,就一直是這個班最要強的一個人。
滕紅是這個班每天最早到的一個,也是最晚走的一個。從數報、排信、過戳、批退,她不停地練,一遍遍地重復相同的動作,手磨破了皮,磨出了繭。功夫不負有心人,滕紅的業務技能日漸熟練,在開展以季度為周期的“投遞標兵”競賽活動中,滕紅以過硬的業務素質和操作技能,在15次“投遞標兵”評比中,9次獲得季度投遞標兵。此外,3次獲得年度市局級優秀投遞員,兩次獲得先進勞務工稱號。
空閑下來時,滕紅總會獨自一人坐于房間一角,想著這天的工作和碰到的人,如果自己不是一名投遞員,也許不會有這樣多來自生活的感動和人與人之間的傾訴。
定海區油車跟路有位老太太,每月有上海匯來的退休金。每次滕紅把匯款單送去,老太太總會從屋里拿出橘子、香蕉、蘋果讓她吃,滕紅知道,如果不吃,老太太會不高興,就象征性地吃上幾口,老太太笑瞇瞇地看著,一邊心疼地說:“小滕啊,一個女孩子家,做投遞員不容易,你看人都曬黑了。”每當聽到這些,滕紅的心中就充滿了自豪感,是投遞員這個職業,讓人與人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梁、信任的橋梁、親近的橋梁。
作為一班之長,滕紅總是利用自己空余和休息時間開展“傳、幫、教”,毫無保留地將業務知識和操作技能傳授給班里的每一個人,使女子函件投遞班在這個以男性為主的工種中,每年的職業技能考試成績總在全省郵政名列前茅。2007年,省公司組織第一屆郵政業務技能大賽,在全市局的選拔比賽中,滕紅獲得蓋戳排信單項第一、全能第二的好成績,但由于規定參賽人員一定要工作滿4年才能參加比賽,滕紅無奈退出。當投遞分局的管理人員找滕紅說明情況時,滕紅卻笑了笑,平靜地說:“沒關系,成績已證明了我,比賽嘛,下次還有機會。”
后來頂替滕紅的一位機動車投遞員獲得了投遞理論項目單項第一,實現了舟山局在全省郵政業務競賽中的突破。與成功擦肩而過,滕紅覺得有些遺憾。但生活充滿著意外,就像自己也想不到今天會跟信件結下不解之緣一樣。
姐妹
她們是姐妹,浙江寧海縣人。姐姐叫葉秋琴,2005年12月1日參加投遞工作;妹妹叫葉惠珍,2007年10月15日參加投遞工作。姐妹倆先后干過不少工作,姐姐在賓館燒過飯,在百貨公司當過促銷員,在藥店做過導購員;妹妹高中畢業后在村小學和農場小學代課,在私人幼兒園當教師,后又與村小學聯合開辦了一所自己的幼兒園,但沒多久,因為生源問題,幼兒園被鎮中心幼兒園兼并,只好又到村里專門做相框的廠子打工,直到結婚生了小孩,就在家里帶孩子。
2004年,葉秋琴隨丈夫來到舟山,一個偶然的機會,葉秋琴看到一則招聘女性城市自行車投遞員的廣告,并承諾為她們辦理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葉秋琴有些動心了,回家跟丈夫商量。丈夫說:“我們從農村來舟山打工,吃苦,我們不怕,現在有一份工作已經不錯了。但如果你想去報名,我不會反對的。”回想當初,葉秋琴的想法很簡單,自己年齡大了,投遞工作雖然比較辛苦,而且還是男人們的傳統工作強項,但投遞工作比較穩定,五大保險也有了,只要自己能吃苦,一定能堅持下來。
11段投遞區域在北門,居民居住分散,老房子多,老宅院多,剛開始的時候,葉秋琴由于對門牌、住戶都不熟悉,每天幾百封信從上午一直到下午2點才投完,下午出班排信已來不及,完成了下午投遞任務,已是街燈閃爍,行人接踵,可葉秋琴還是無法回家,第二天出班的信件還要排好,干完活走出局門,常常接近晚上10點,甚至更晚。這段時間,葉秋琴流過淚,也想過不干投遞,但她覺得如果現在放棄,就前功盡棄了,這不符合自己的性格,也違背當時的決心,咬緊牙關或許就能挺過去。
葉秋琴堅持下來了,成為班里4個最老的投遞員中的一員。2007年,葉秋琴給在老家帶小孩的妹妹打了個電話,在電話里她給妹妹講了她在投遞中的一個故事:“定海區石灰道頭24號住著一位老太太,70多歲,每月11日都能收到從上海匯來的400元撫恤金。每當這天,老太太都會拿著私章和身份證在門口等著,一看見我,老太太就顫顫巍巍地朝我走來,臉上洋溢著笑容,幸福而滿足。有一次,我因郵件多晚到了,老太太久不見我來,就一個人來到我投遞必經的路口等。我見老人在路口,拄著拐,彎著腰,十分心痛,對老人說,以后不要等我,我會給你送到家的。老人卻說,閨女,我沒事,我只想看看你。以后,我每次都會早一點去,但老人依舊在門口或路口等我,一拿到匯款單,興奮得如同一個小孩……”
妹妹葉惠珍聽完姐姐的故事后,第二天就帶著丈夫和孩子來到舟山。
樂趣
女兒對母親工作的評價讓蘆慧莉深感欣慰。有一次,女兒在吃飯時對她說:“媽媽,你現在的投遞工作雖然很辛苦,但充滿了樂趣,每當你把一封封信送到他們手中的時候,從他們的眼中可以看到驚喜和感激,你是多么偉大。”聽完女兒的話,蘆慧莉默默地站了起來,望著窗外,這是她熟悉的街道,熟悉的樓房,熟悉的巷弄。
一封家書,可抵萬金;一張賀卡,滿懷祝福;一份匯單,維系生活。如果讓蘆慧莉找出一個詞來形容自己的工作,她選擇“神圣”。那不是因為自己有多么的神圣,而是這份工作帶給人們的快樂和希望使工作變得神圣。
蘆慧莉原先是一個針織廠的擋車工,雖多勞多得,但也很苦很累,后工廠轉制,她買斷工齡下崗在家。這段時間是她最苦悶的時光,每當看到別人忙忙碌碌,上班下班,心里就有說不出的酸楚。所以當郵局在招女投遞員時,蘆慧莉就毫不猶豫報了名。
蘆慧莉的投遞段位于城西,屬于城鄉接合部,投遞路線長,坡路多,新舊門牌亂,人員雜,一天下來,累得全身酸痛,但回到家中,還得燒飯洗衣,照顧上6年級的女兒,丈夫是個海員,長年不在家。但蘆慧莉沒有放棄,特別是當和她一起進局的姐妹一個個離開的時候,蘆慧莉仍無怨無悔地堅信自己的選擇。
在蘆慧莉的投遞包里,有一本薄薄的簿子,上面工工整整地記錄著單位和個人的搬遷地址、新老門牌、用戶聯系電話等,這是她讓許多疑難信件找到主人的法寶。
舟山是居住臺胞較多的海島城市,有的年老落葉歸根,有的投資建設家鄉,有的尋找失散親人。讓蘆慧莉印象很深的是從臺灣寄來的一封信。信封上寫著收件人地址為“定海涼子墩新村23號吳公義收”,第一次投遞沒有這個人,按照規定,這封信可作退回處理。但細心的蘆慧莉沒有這樣做,又仔細地看了一遍信封,發現在信封的一角有一排很小的數字,湊近一看,是一個電話號碼。蘆慧莉連忙撥通電話,一問,果然是收件人。再問地址,卻是十幾公里外的定海干石覽西碼頭。信轉給吳先生后,吳先生特意來電話向蘆慧莉表示感謝。蘆慧莉把吳先生的新地址記在了簿子上。每年總有一兩封從臺灣寄給吳先生的信,信封上仍寫定海涼子墩新村23號老地址,蘆慧莉就按簿子上的新地址給吳先生轉過去。
減肥
孫守容2008年3月成為女子函件投遞班的一名“新兵”。孫守容來應聘投遞員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減肥。因為投遞員比較辛苦,在減肥的同時,還可以鍛煉身體,一舉兩得。一年下來,孫守容成功減去12.5公斤。
減肥后的孫守容并沒有離開,這是因為她覺得做投遞員辛勞而充實,她喜歡上了這份工作。
定海總府路24幢201號的楊阿姨是她留下來的一個重要因素。楊阿姨的丈夫摔傷住院,他的社保醫藥費匯款單正好是孫守容負責投遞,就和楊阿姨熟悉了。楊阿姨十分和氣,每次去送匯款單,總要和她說上幾句。楊阿姨的丈夫出院不到一個月,竟又發生意外去世了,楊阿姨十分傷心。這天,孫守容跟往常一樣又給楊阿姨送匯款單,楊阿姨仍沉浸在悲痛之中,拉著孫守容的手,久久不愿松開:“年輕人,不管你以后干什么,身體最重要。小孫,投遞員工作很辛苦,日曬雨淋的,你一定要注意身體。”
楊阿姨的一番話,讓孫守容想起了自己的母親。她的老家在湖北,當初她報考武漢外國語學院,英語150分的卷子,她考了130分,但因物理沒考好痛失了上大學的機會。她想復讀一年繼續考,但家里的弟弟、兩個妹妹也要上學讀書,孫守容只好放棄了復讀,外出打工。臨行前,母親把孫守容叫到一邊,不斷地叮囑:“孩子,不管你出去干什么,你一定要注意身體,一定要好好工作。”
好好工作,孫守容覺得現在的投遞工作正是自己要尋找的能體現自身價值的工作。7歲的兒子經常問她:“媽媽,人家媽媽星期六、星期天休息,你為什么不休息?”孫守容緊緊抱著兒子,眼含淚花:“兒子,那是媽媽的工作。人家休息了,媽媽才不能休息。寶貝,你現在還小,不懂這些事,等你長大了,就自然會懂了。”“我懂,媽媽是要去給叔叔阿姨、爺爺奶奶送信!”兒子稚嫩的聲音讓孫守容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媽媽。
除了工作,孫守容最想做的還有自學4級英語,丈夫曾對她說:“你現在學英語還有什么用?”孫守容沒有回答丈夫,心里卻在說那是我的夢想。有夢想,就有希望。
更多關于 舟山 的郵政新聞
更多關于 舟山 的站內信息
本站部分文章轉載于網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權益,請Email和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