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如何與外資快遞同臺競爭?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電子商務的發展,中國的快遞業作為電子商務配套產業、產業鏈的下游,發展速度驚人,成績有目共睹。快遞業不僅服務于眾多商家和億萬百姓,而且正成為服務產業的新生力量和主力軍。據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1月至8月,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81.6億件,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230.4億元,同比增長42.3%,其中,有70%屬于電子商務業務,絕大部分是由本土快遞企業完成的。
在9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講話強調管放結合,確保快遞業內外資公平競爭,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這對國內快遞企業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早在2009年經過修訂和完善的新《郵政法》頒布實施后,在中國市場開展快遞業務的外資公司就開始向中國政府申請國內快遞許可。2012年,國家郵政局批準兩大外資快遞巨頭聯邦快遞(中國)有限公司、優比速包裹運送(廣東)有限公司(即UPS)經營國內快遞業務。目前,有UPS和聯邦快遞(FedEx)兩家外資快遞公司已經先后在北京地區取得了國內快遞運營牌照,并且UPS已獲得在國內33個城市開展快遞服務的許可。
據預測,到2015年,中國快遞業市場規模將會達到2800億元。各國快遞企業無不對這一巨大的“蛋糕”垂涎三尺。加之長期以來外資一直看好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美國第一)快遞業市場的發展前景,力圖在這個市場上一展身手,甚至大有作為。
因此,外資進入,競爭加劇,國有快遞企業、民營快遞企業應該如何應對競爭,就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筆者認為,本土快遞企業應著手于以下三個方面:
苦練內功,提高經營水平。國內快遞市場開放后,無論是老牌國企還是各大民營快遞企業,都應該加強經營管理,避免以往的粗放式經營。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謀求降低運營成本,提高企業贏利能力;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確保快遞全程安全;提高快件傳遞速度;細分市場,精耕細作,增量增收,避免低價競爭導致的微利化和無利化。否則,將難以抵御經營模式成熟、管理水平和贏利能力都占優勢的歐美快遞企業。
謀求轉型,注重長遠發展。未來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快遞市場后,快遞市場的有序兼并重組越顯迫切,其中受沖擊最大的當屬中小型的快遞企業。郵政速遞物流企業高層要高瞻遠矚,放眼未來,通過集中市場規模,重新配置資源,向綜合物流提供商轉型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根據對美國和歐洲快遞企業的研究,未來大型快遞企業會向綜合物流提供商轉型,中型快遞企業向專業化快遞企業轉型,小型快遞企業則向個性化快遞企業轉型,開發個性化業務,細分市場客戶,才能繼續在市場上生存發展下去。
改善服務,當為重中之重。同前些年相比,中國快遞業服務水平是提高了不少,但是服務水平低下依然為廣大客戶所詬病。速度慢,服務差,郵件丟失、短少等導致投訴率居高不下,這也是導致客戶滿意度不高的主因。快遞企業只有進一步改善服務,才能贏得客戶信賴和忠誠。鑒于快遞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其從業者特別是快遞收投人員直接接觸客戶,客戶體驗來自收投人員的服務態度、服務能力以及法規執行情況,所以提高服務質量,改善快遞服務就成了企業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此外,如提升快遞末端服務水平、破解“最后一公里”投遞難題等,也都是快遞業界應該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從經濟學角度看,外資“狼來了”未必是壞事,這可以大大提高市場效率,競爭的力量會讓企業發揮出巨大的潛能,也會讓企業創造出驚人的業績。開放市場,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足以引起“鰻魚效應”。本土快遞企業只要苦練內功,積極應變,發揮自身的優勢,彌補自身機制的缺陷,一定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我們靠什么和外資快遞競爭?
□趙玉洲
近日,國務院決定進一步放開國內快遞市場,這有利于倒逼國內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升服務水平,同時也使廣大消費者有更多選擇。
國家政策是從經濟社會的整體利益角度出發,針對快遞市場的整體發展而制定的。從企業發展的角度出發,不得不看到,競爭不僅會帶來由壓力產生的動力,同時也會帶來優勝劣汰的結果。因此,中國郵政和快遞企業不得不思考的是:靠什么和外資快遞巨頭展開競爭?
首先,要靠“三流合一”。中國郵政擁有實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三流合一”的傳統優勢,但如何將其轉化為現代市場競爭中的勝勢,亟須加以研究、推進。在中國郵政改革過程中,郵政公司、速遞物流和郵政儲蓄銀行的分業經營一方面帶來專業化的發展,另一方面造成了各自主體的不同利益導向。在新的市場競爭背景下,中國郵政應從頂層設計、網絡運營、業務開發、流程標準、市場營銷等多方面入手,加大“三流合一”的力度,為取得一致對外的競爭勝勢奠定基礎。
其次,要靠轉型升級。隨著客戶對于服務水平訴求的不斷提升,中國郵政應從滿足客戶需求的角度出發,以客戶需求細分為切入點,對現有業務進行梳理整合,實現單一功能業務向整體解決方案的轉型升級。隨著快遞物流服務與電子商務、現代制造等不同業態的深度融合,中國郵政應從全供應鏈的角度出發,打造行業協同發展的新型生態圈,實現自身功能與業態的轉型升級。隨著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手段的廣泛應用,中國郵政應從完善企業資源體系的角度出發,提高軟硬件的技術含量,實現業務支撐和服務品質的轉型升級。
再其次,要靠不斷創新。市場競爭,不進則退。而要實現進步,不斷創新是必然的選擇。以業內諸多競爭對手為例,從經營層面的跨界電商、直營代理結合,到管理層面的員工創業、線上線下結合;從技術層面的無人機送件、智能柜自提,到客戶層面的微營銷、社區化,這些創新之舉值得中國郵政借鑒、吸取。要獲得創新之果,必須形成創新的環境,培育創新的種子。從制度改善、活動安排、激勵措施、素質提升等多方面入手,把廣大郵政員工的創新熱情激發出來,匯成巨大的創新力量,在市場競爭中得以發揮,必將創造中國郵政新的競爭優勢。
開放是壓力也是動力
□王婷
9月24日,國務院決定進一步開放國內快遞市場、推動內外資公平有序競爭。對此,不少人都戲稱“與狼共舞的時代來臨了”。毫無疑問,不論是經營模式、服務水平,還是信息能力、運營機制都領先一步的外資快遞公司必將成為我們不可低估的競爭對手。
據某些專業人士說,最令他們擔心的是外資企業為打開中國市場進行低價傾銷。以聯邦快遞為例,其打開新快遞市場的方式其實很簡單,無非是先低價搶占市場,等擁有足夠的市場份額后再提價。從2007年6月正式進軍中國國內快遞服務市場后,聯邦快遞就接連幾次降價,優惠價格基本與國內民營快遞持平。除了打價格戰,聯邦快遞還不斷提高國內限時快遞服務的速度。聯邦快遞通過低價策略,贏得了國內客戶的青睞;又通過卓越的服務和迅捷的速度,緊緊抓住了客戶的心。不得不說,雖然聯邦快遞的“低價傾銷”引起了眾怒,但為其帶來的日益增多的市場份額以及其給國內快遞企業造成的巨大壓力卻已是既成事實。
如果說聯邦快遞的行為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那對于這次開放國內快遞市場,大家有此擔心也不無道理。砸錢買市場對規模巨大的外資企業來說不是不可能,而國內快遞企業要想保護自己的市場份額,勢必要更低價,長期以往必定拼不過“財大氣粗”的外資企業。從此層面說,外資快遞進入中國市場采取何種方式關系重大。
但筆者以為,這必定是個長期的過程。就目前來說,外資對國內快遞市場的影響并不會馬上顯現。相反,有力的競爭會促使我們進行深層的思考,思考如何向外資企業學習。有危機意識是必要的,但應變策略更為重要。目前,外資企業進駐國內市場的方式我們無法預知,也不能控制,但外資企業所擁有的先進經營理念和管理經驗等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如怎么通過優化網絡組織來提高郵件經轉速度、如何通過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來改善服務水平等。聯邦快遞的創始者佛萊德·史密斯就有這樣一句名言,“想稱霸市場,首先要讓客戶的心跟著你走,然后讓客戶的腰包跟著你走”。對客戶來說,寄遞速度和服務水平是其最關注的,也是我們應該花大力氣來改善的。與其惶恐不安,我們不如先行儲備技術、人才、設施等,打好基礎。
一直以來,我們與順豐、“四通一達”的拉鋸戰都是圍繞低價策略展開的,這直接造成了低效益,進而影響了服務質量。如果外資企業的進入可以推動我們加快轉型發展的步伐,那不失為一件好事。再說,中國快遞業之所以能迅猛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電商的迅速崛起,而電商的與時俱進與創新性勢必也會要求快遞企業同步向前。外資快遞的進入正好給我們提了個醒,改變已是當務之急。
差異化經營:郵政速遞物流發展的方向
□巴人
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開放國內快遞市場、推動內外資公平有序競爭的決定,在快遞業激起的反響是巨大的。選擇市場空間廣闊、競爭相對激烈的國內快遞市場進一步開放,當然有促進行業規范進步、帶動快遞業大發展、搞活流通、拉動內需的重要作用,但對于能力相對較弱的國內快遞企業來說,發展的重任就顯得更為緊迫了。
別低估外資快遞的力量
中國已是快遞業規模第二大國,要不了多久就會站上第一的位置。面對這樣大的市場,哪個有實力的外資快遞企業不想來分一杯羹?
UPS、FedEx、DHL、TNT這四家俗稱的國際快遞“四大家族”,其布局橫跨全球,競爭實力也是最強的。據媒體報道,國內快遞企業的總收入只相當于“四大家族”的1/8,甚至1/10,懸殊巨大。
這“四大家族”壟斷了中國國際快遞業務的絕大部分市場,當年要不是國家不允許外資經營國內快遞業務的禁令,“四大家族”早就強勢殺入國內快遞市場。但通過“曲線戰略”等方式,“四大家族”實際已經介入國內快遞市場了。2012年,FedEx和UPS就已獲得了國內快遞的經營牌照。
此次國家政策對快遞市場進一步開放,蓄勢已久的“四大家族”預計很快將有系列動作,如直營擴張、兼并或注資、控股國內快遞企業等。
而據筆者了解,覬覦國內快遞市場的,還有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郵政和快遞企業。當然,他們的****規模還不可與“四大家族”相提并論。
差異化經營是方向
筆者認為,中鐵快運在拓展物流業務時,以差異化競爭謀求后來居上的發展思路,可以給在內外交困、同質化嚴重背景下的民族快遞企業如何破題以啟發。
高鐵快運利用高鐵的速度優勢開辦了“當日達”業務,雖說價格被點評為“還不熟悉當前的快遞市場行情”,但卻是對準高端市場的。電商快遞專列,利用鐵路貨運平臺的資源,開放給更多快遞運營商,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剛開始運作的貨物快運列車,面對區域內的社會小批量零散貨物就有著很強的吸引力。作為快遞、散貨市場的“后來者”,要想在競爭白熱化的市場中打開局面非常艱難,可是中鐵一系列的布局和舉措,落子均“擲地有聲”。
由此可見,快遞企業的發展,的確要圍繞自己獨特而鮮明的個性和市場定位做文章。
郵政速遞物流最大的優勢在于“國家隊”的身份和通達全國、聯接世界的網絡資源。“兄弟齊心、其力斷金”,盡管當前郵速之間、速遞物流內部都還有一些配合不到位的地方和體制、機制的不足之處,但筆者相信,在集團公司的重視和統領下,在群體戰斗力和智慧充分發揮的基礎上,郵政速遞物流業務有望迎難而上,開創一片新的天地。從這個意義上講,外資企業的進入,對加速郵政速遞物流業務的發展,將起到較大的助推作用。快遞市場全面開放后,大魚吃小魚,競爭相對集中,市場逐步告別“亂戰”局面,對郵政速遞物流的發展,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筆者贊同集團公司和股份公司利用好當前的時限優勢,有所針對地大力發展國內標準快遞、差異化的國內電商業務、含跨境電商在內的國際業務等中高端業務的發展思路。但針對郵政的網絡優勢和市場空間,筆者也建議,郵政速遞物流要與郵政企業配合,向下抓好農村市場的開發,抓好農村市場這個根據地。同時,以信息化為手段,加快發展物流業務。在當前物流業還停留在較低水平時,盡快占領高地,創造自己的競爭優勢。
抓好時限與服務是關鍵
從內部來講,要體現與大多數競爭對手的差異化,就要打造以時限為關鍵的服務質量優勢。接下來,郵政速遞物流仍要花大力氣解決時限和服務質量問題,盡快提升能力,有力地應對外資快遞的挑戰。
時限是快遞業務的生命線。從郵航今年以來加快落地各重點城市步伐,到各省(區、市)郵政速遞物流加快調整省(區、市)內快速網、攬投網布局,動作與力度均是歷年來較大的,特快郵件的提速也比較明顯,但速度不穩定的問題仍需下大力氣解決。
我們已建立了一套較成型的服務質量指標評價和監控體系,但客戶真實可感的服務體驗還不夠深刻。此次,集團公司提出“為客戶創造服務價值”,就是在引領我們跳出以往以自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更多地從客戶的角度去思考郵政速遞物流能為客戶創造什么。
“硬件”與“軟件”共同提升,“用心”與“用力”并發,郵政速遞物流需把握自身優勢,找準適合自身發展的市場,拿出差異化的競爭手段,在廣闊的市場中大展宏圖,為振興民族快遞業、服務億萬國人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更多關于 速遞 物流 快遞 電子商務 郵政儲蓄 順豐 的郵友經驗
更多關于 速遞 物流 快遞 電子商務 郵政儲蓄 順豐 的站內信息
本站部分文章轉載于網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權益,請Email和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