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郵政速遞物流夏偉讓EMS在大山里飛起來
瘦高的個子、黝黑的皮膚、說話前總是先投來一個憨厚的微笑,這就是夏偉,北京市郵政速遞物流公司上地分公司的一名普通攬投員。參加郵政速遞工作5年多來,他投遞郵件10萬余件,未出現一次差錯,未發生一起投訴,用真誠、責任與使命護送著每一件郵件,讓EMS在大山里也飛了起來。
一句感謝愧疚到現在
37歲的夏偉負責的投遞道段位于北京城區西北部,服務面積達120平方公里,涵蓋30多個村莊、10多個小區,投遞行程超過200公里。其中,有十幾個村子建在山上,無門牌號、門牌號無序是這里最大的特點。在這片區域,外地人比本地人多,如果在村委會打聽本地人還能找得到;如果打聽外地人,往往花上正常投遞的10倍時間也沒有結果。
這種情況下,剛開始參加投遞工作時,夏偉把找不到收件人的郵件留在村委會。一天傍晚,北安河村有位大姐焦急地攔下他問:“師傅,我有個快遞,是戶口本。郵件上沒寫電話,孩子急著辦上學的手續,我怎么能查到啊?”聽了這話,夏偉心里咯噔一下:“上午剛送了一件快遞到村委會,不會是這位大姐的吧?”問過收件人的名字果然就是。當他急匆匆回到村委會取回郵件,交到大姐手里時,大姐高興地說:“謝謝你,謝謝呀!”
這一聲感謝,讓夏偉感到了從未有過的愧疚。這一句感謝,堅定了他的一個信念:不管有多難,一定要把郵件交到收件人手里。用他的話講:“既然是快遞,就肯定是個急件。如果郵的是CT片、病歷或是藥品,那都是急等著救命的!”
想盡辦法只為郵件回家
上地分公司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夏偉一出班就意味著百分之九十的郵件都能找到家。他投不出去的郵件,誰也別想投出去。”
夏偉請村委會戶籍辦、計生辦的工作人員和當地普郵投遞員當老師,幫自己用最短時間掌握了道段上所有名址的具體位置。業余時間,他還利用網絡衛星地圖和電子地圖繪制了一份路線圖,每天照著地圖走,短短一個星期就把全段大路、小路、山路都摸熟了。他還把自己的手機號碼留給30多個村子里每一位使用過EMS的人,以便村里人再使用EMS時及時招呼他。遇到疑難郵件,他經常是一條條街、一個個胡同地敲門,尋找收件人,讓每一件郵件準確、及時、平安到家。
夏偉投遞的道段上有個叫車耳營村的民俗村,下雪天必須步行5公里的山路才能到達。一天,他抱著一件2.5公斤重的包裹往山上走,走了三分之二路程時,看到收件人大媽磕磕絆絆地往山下來迎他。看著大媽滿身的雪和一褲腿的泥水,夏偉責怪自己不該打電話告訴她自己送郵件來了,大媽卻迎上前心疼地對他說:“要不是明天上午就沒藥了,我就讓你趕個好天再送了。快上家喝點熱水,大冷天別落下毛病!”
5年多的攬投工作,讓夏偉與當地的住戶成了朋友。同事們說,每次夏偉進山時,受歡迎的程度都讓他們想起馬班郵路的王順友。
愛這行就要讓這行散發活力
夏偉不僅以高度的責任感履行著使命,以熱忱的服務表達著對攬投工作的熱愛,更從細微入手,用創新與智慧讓這個平凡的崗位散發出了生機與活力。
2009年3月,北京郵政速遞物流為縮短郵件時限,增加了三頻次投遞,由于投遞難度大,僅夏偉負責的7個道段,往返一次就要花費4個多小時,往返路程180公里。為節約投遞時間和運輸成本,他和同事們反復研究、模擬測算,實際踩道計算投遞和取件時間,研究出了“接力投遞法”,即改變以往投遞道段郵車統一回營投部拉運郵件的做法,以離營投部最近一個道段的郵車為接力手,負責把郵件全部盤出,然后按預先設計好的路線,去其他道段集合點進行交接。這一方法不僅加快了郵件傳遞速度,去年還為上地分公司節省燃油1.6萬余升,節省燃油費9萬余元,全年降低車輛維修費5萬余元。
為減少留存郵件數量,夏偉還與同事們共同討論制定了班后質詢制度,即安排專人負責查看再投郵件,對各頻次的再投郵件逐件與客戶核實,核實無誤后加蓋“檢”字戳,通過與客戶溝通確認再投具體時間,保證郵件的及時投遞。這一制度將上地分公司營投部的郵件及時妥投率提高了15個百分點。
為表彰夏偉的突出成績,2009年,北京速遞物流專門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2010年,該工作室被評為北京市郵政公司的“創新示范崗”,他個人也被評為“創新示范標兵”和“北京市勞動模范”。
攬投工作很平凡,但還有很多像夏偉一樣的攬投員,在這個平凡的崗位展現著不平凡的光彩。
更多關于 速遞 包裹 物流 快遞 EMS 北京 的郵友經驗
更多關于 速遞 包裹 物流 快遞 EMS 北京 的站內信息
本站部分文章轉載于網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權益,請Email和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