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中郵物流一體化業務收入突破10億元
2009年,中國經濟面對的是一個極為艱難的開場,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在2008年11月已跌至38.8%(該指數50%以上表示增長,以下表示收縮),尤其是出口訂單指數已降到30%以下,為2005年我國PMI指數建立以來的最低水平。非制造業PMI指數2008年11月也回落到50%以下,為45.4%,反映物流行業經營活動狀況的指數11月份明顯下降。經濟的回落加之燃油稅費改革政策的實施,都預示著2009年開年物流企業經營必將面對諸多不確定因素。
話說兩頭,基于30年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經濟發展慣性,更多的人認為,對剛剛起步的中國物流業來說,市場的上升期才剛剛開始。因為中國作為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其對各類產品巨大的消費量必然產生巨大的物流需求。同時,中國作為世界加工制造業中心的地位短期內還不會改變,這也意味著有巨量的原料和產品需要在中國和世界各地之間運送。這些都將產生一個巨大的物流市場。只要物流提供商有能力為企業的供應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市場的總量仍是十分驚人的。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前三個季度,我國社會物流總額68.1萬億元,同比增長26.7%,盡管進入第四季度業務大幅萎縮,全年仍將實現近20%的增長。這樣的增長速度是其他行業難以比擬的。
就是在這個快速增長的市場中,有一組數據十分值得注意———目前中國物流企業的總數保守估計已經突破了70萬家,但其中沒有一家的市場占有率超過2%,絕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業,業務范圍也以單純的運輸或者倉儲為主。這樣的市場結構是真正的“戰國時代”,一方面整個行業的服務水平和業務能力普遍較低,市場進入門檻較低;另一方面誰先提供高水平的服務,構建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誰就有機會迅速勝出,占領更多的市場。
其實,現代物流服務并不一定是具體的貨運工作,而是著重向客戶推銷先進的貨運一體化管理技術,強調的是對整體運輸環節的控制。回頭看郵政物流走過的發展之路,每一步成功都暗合了這個原則。在起步階段,很多地方的郵政物流業務還是基于運輸能力和實物網絡而展開的,這樣的物流只能算是較低水平的物流,與社會運輸公司的區別不大,對于企業的吸引力也較小,業務一直不見起色。2006年以來,中郵物流將業務重點一度放在了經銷商物流上,其出發點還是基于充分利用郵政的網絡網點優勢,但通過對郵政內部資源的充分合理運用,有效降低了成本并有了利潤空間,業務規模很快有了起色。在這些項目中,郵政人對物流的理解和企業軟硬件實力獲得了很大的提升,從而為下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2008年,一體化物流、園區物流成為郵政物流業務的主攻方向。實踐證明,經濟波動對合同物流、一體化物流等業務影響較小。為客戶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務方案,為其實現全供應鏈各環節的優化,才是物流競爭的核心和穩定的利潤來源。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中郵物流在2008年獲得了業務的極大突破,業務規模也邁上了10億元的臺階。
說到這里,郵政物流業務的發展方向變得十分明朗,應當是在依托自身運輸、倉儲等硬實力,進一步向提高網絡運行效率、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解決方案等高端市場發展,從而區別于一般的運輸企業,成為真正的物流提供商。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2009年,新一輪改革后的郵政物流業務快速發展就值得期待了。
更多關于 中郵物流 的快遞知識
更多關于 中郵物流 的站內信息
本站部分文章轉載于網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權益,請Email和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