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推進物流信息安全保障
中國郵政 2016-3-11 12:16:32
全國人大代表、西南交大交通運輸與 物流學院副院長羅霞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物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是聯接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基礎紐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必然會牽動 物流行業的改革。
據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全國企業負擔》評價報告,我國的 物流成本占到了生產成本的30%-40%,在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為10%-15%, 物流成本過高已成為約束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從 物流各環節看,由于生產與需求之間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倉儲保管費用高位運行、由于運輸方式間不合理分工及銜接不暢導致的綜合運輸費用總體偏高等問題,都成為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影響因素。與此同時,面對制造業精益 物流、電子商務 物流、城市共同配送、冷鏈 物流、農產品 物流、危化品 物流、特種運輸、醫藥 物流、應急 物流,等個性化 物流服務需求的增長, 物流業本身還不能根據市場需求提供有效供給,成為約束相關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因此,實施 物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相關行業改革的客觀需求,也是 物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物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實現 物流服務供給側與需求側的高效耦合和精準對接,實現 物流環節的實時監測和高效管理。“互聯網+”恰好提供了這樣的途徑和技術手段。結合 物流業倉儲費用高位運行、綜合運輸費用總體偏高、個性化 物流供給不足等問題,就“互聯網+”環境下推進 物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羅代表建議:
1、構建實時動態的 物流全過程管理及信息共享平臺。 物流服務包括運輸、倉儲、采購、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流程。引入“互聯網+”智能化和信息化技術手段構建 物流信息共享平臺,可通過信息共享實現“供給”與“需求”的精準對接,減少庫存及倉儲時間,降低倉儲保管費用;構建 物流全過程的實時監管和控制,可實現 物流資源連接與重組,優化 物流資源配置,優化運輸方式分工與銜接,降低綜合運輸成本;同時,實現全網采購、調度、監控服務,為 物流信息共享、資源配置、支付金融、 物流裝備,創新開發提供系統驅動。進而達到提高運輸效率,去除過剩產能,降低 物流成本的目的。
2、創新 物流服務模式,實現 物流與產業的深度結合。據中國 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數據,我國目前工業與流通企業對外支付的 物流費用已占到社會 物流總費用的65%,說明第三方 物流和外包 物流業務發展趨勢較好。但是,企業所支付的費用仍主要用于運輸與倉儲,用于高端 物流服務較少,說明供應鏈融合度仍處在較低水平。因此,要鼓勵有條件的第三方 物流向供應鏈服務商轉變,充分利用 物流信息平臺,用好“互聯網+”大數據及云計算技術,捕捉產業 物流服務需求,提高有效供給能力,滿足制造業精益 物流、電子商務 物流、城市共同配送、冷鏈 物流、農產品 物流、; 物流、特種運輸、醫藥 物流、應急 物流,等個性化 物流需求。同時,創新和拓展 物流服務新模式,開展供應鏈設計、采購供應、廠內 物流、供應鏈金融等高端 物流服務,促進 物流與產業的深度結合。
3、重視 物流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互聯網+”在實現資源有效整合和互聯互通的同時,也增加了信息泄露風險。信息的泄露將帶來 物流服務供給側的信譽失衡和資源浪費,為此有必要重視 物流信息安全的保障工作。降低 物流信息安全風險,一方面需要政府主管部門加快網絡法制建設,另一方面需要 物流企業提高自身網絡信息安全管理意識,加大在網絡安全方面的技術和管理投入。譬如,就 物流企業而言, 物流信息包括了自身信息和貨主信息兩部分。 物流企業一方面需要對自身的數據進行重要性評估和保密性等級劃分,并進行對應防護處理;另一方面也要對涉及客戶的隱私信息進行必要的加密處理。在“互聯網+”環境下, 物流企業與有實力的網絡安全企業展開合作是進行 物流信息安全防護的有效途徑。
更多關于 物流 電子商務 的快遞知識
更多關于 物流 電子商務 的站內信息
本站部分文章轉載于網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權益,請Email和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