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人人快遞與傳統快遞的交鋒
新聞背景:從手機聊天、手機購物,再到打車應用、手機銀行……移動互聯網浪潮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零售、金融、交通等傳統行業都在這個浪潮中或急或緩地轉身。《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如今,快遞行業也出現了移動互聯網身影,這對該行業來說意味著什么?
記者近日發現,成都出現了新型的快遞模式。通過下載一款手機應用軟件,每個用戶均可“搶單”,變為臨時快遞員,并獲得10~30元不等的快遞付費。(3月21日《每日經濟新聞》)
為快遞加入新元素點贊
隨著互聯網在眾多領域的快速發展,快遞現身移動互聯網也是一種發展的必然趨勢,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26日在遼寧沈陽主持召開今年一季度經濟形勢座談會時說:“對于新興業態不能一棒子把它打死。該控的風險,要盡可能把它控制住,但是也要給予發展空間。”
筆者認為,從總體上來說,快遞行業現身移動互聯網有利于加快整個行業競爭格局的形成,促使快遞行業包括郵政速遞進一步提升轉型升級的能力。畢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一味只靠傳統市場運作的空間已經不大,反過來運用新的技術手段,讓快遞加入一些新元素,將會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就拿中國目前幾大民營快遞的一些創新發展模式來說,他們大多結合了科技創新手段。且不論快遞行業在移動互聯網今后的發展情況如何,僅憑“人人快遞”這種超前創新意識,就值得郵政速遞學習和借鑒。
每一項新業務的出現,都會引發很多質疑的聲音,可對于嘗鮮的客戶來說,這無疑就是一種嘗試。出現“人人快遞”的現象,或許為時過早,但反映出了移動互聯網無孔不入的滲透功能,在移動互聯的世界里,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當前,郵政速遞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積極應對,搶先發展,提升服務質量。讓客戶不用再問:我們的快遞去哪兒了?
手機搶不了傳統快遞業的“單”
新事物的出現,總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也會引起大家的爭議。有人點贊就有人吐槽,今天筆者也吐吐槽。筆者認為,手機搶不了傳統快遞業的“單”。
第一,安全問題。“人人參與快遞”目前還不是一種成熟的商業模式,存在很多風險。“兼職快遞員”什么人都有,怎樣保證客戶快件安全,會不會造成客戶信息泄露?“兼職快遞員”和快遞公司之間的關系不明確,如果“快遞員”在送快遞的路上發生了交通意外,造成人身損害,快遞公司該不該承擔責任?你敢不敢把自己的東西交給一個非快遞公司員工的陌生人,丟了、壞了找誰賠償?怎樣檢測識別郵件安全與否?
第二,價格問題。相對于傳統快遞公司一單快遞費用大概10~20元的價格,“人人快遞”光承諾給“兼職快遞員”的價格就達到10~30元,這個費用寄件人能接受嗎?如果沒有價格優勢,就很難有足夠的競爭力,未來的市場也是有限的。
第三,效率問題。傳統快遞公司的同城快遞業務一般是上午接件下午送達,而“人人快遞”雖然承諾兩小時內送達,但實際上很難做到。特別是“兼職快遞員”只是“順路”去做,萬一有其他突發情況,怎么辦?如果不能按時送達,如何補償?
所以,目前來看,“人人快遞”這種模式還不會成為主流,只能是傳統快遞市場的補充,而且還可能被成熟的快遞服務商兼并,成為傳統快遞服務商的一種新的寄遞渠道。
更多關于 速遞 快遞 的快遞知識
更多關于 速遞 快遞 的站內信息
本站部分文章轉載于網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權益,請Email和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