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如何抓好郵政新聞宣傳工作
郵友@吃海鮮 2007-3-8 12:40:00
永州地處湘南山區,經濟相對落后,公眾注意力較低。永州郵政生于斯長于斯,至郵電分營以來,特別是2001年以來,激情打造了全省郵政第一個先進企業“三連冠”,“永州現象”為全省同行所矚目,被譽為“湖南郵政的一面旗幟”,“永州人民的一塊金字招牌”。永州郵政的跳躍式發展,離不開新聞宣傳的推動作用。郵電分營以來,特別是2001年以來,該局累計在《人民日報》、《湖南日報》、《中國郵政報》、《工人日報》、《三湘郵報》、《湖南郵政信息》、《永州日報》、永州電視臺等各類媒體上發表稿件數百篇。結合永州郵政的做法,我就如何抓好郵政新聞宣傳工作談幾點個人意見。
一、擦亮慧眼,破“點”連“線”覆蓋“面”
新聞工作者要善于尋找“新聞眼”,也就是說要在高度相似的領域里找到與別的不同點出來,因為在很多情況下,不同點就是閃光點。大家都知道,蘇軾有一句詩叫著“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它闡明了這樣一個道理,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也不同。有這樣一個例子,大體內容是這樣的:某實習記者跟著一老記者下基層去采寫一篇關于社會治安方面的新聞,實習生連續蹲了幾天仍然一無所獲,因為當地沒發生一起社會治安問題。該實習生非常不好意思地向老記者說明原因。誰知老記者換了一個角度,從記者蹲點幾天沒發現治安問題入手,采寫了一篇新聞,主題說的是當地社會治安工作抓得好,沒有任何問題,一篇好新聞就這樣出來了,令人拍案叫絕。其實,在我們郵政新聞宣傳工作中,同樣也會這樣。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惑,總覺得郵政搞來搞去就這么幾“招”,大家司空見慣,沒有什么可寫的。實際上問題不是這樣的,郵政新聞大有可寫,關鍵是我們如何去挖掘,也就是說要抓好“點”的采寫,即做到破“點”,要掌握“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先人一步”的采寫技巧。今年3月9日,省局召開了全省郵政2003年度職業技能鑒定表彰電視電話會議,永州局作為先進單位之一作了典型發言。我們根據這一素材,及時采寫了一篇有關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側記《耕耘收獲喜悅》往《中國郵政報》投稿。該稿件體現了兩個特點,一是“快”,搶在《中國郵政報》刊登此類題材之前寫稿;二是“特”,突出反映年齡大、且對打字一竅不通的陳志華、張海英和只有一只手的洛賢茂的動人故事,從他們的事跡中反映了永州局大力營造良好成材環境的喜人局面,闡明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結果此稿被《中國郵政報》相中,刊登在第580期第五版的《文化專刊》版面中。
全省郵政一條“線”,郵政新聞宣傳可充分利用這條線,將郵政行業這條“線”串聯起來,做到“資源共享”。一方面可以彌補市縣局新聞采寫力量不足的弊端,另一方面還可以達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如對我市攬儲狀元李純潔的宣傳,我局就采取了這一策略。去年2月,我局配合省局新聞中心,專門來永州現場跟蹤李純潔攬儲,采寫組掌握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制作了一期電視節目《奇人李純潔》,在湖南電視臺公共頻道上播出,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也根據這一新聞點,今年我局在《永州郵政》上推出了“李純潔的故事”這一欄目,將她攬儲的動人事跡以新聞故事的形式展現給讀者,受到了讀者的好評。
對于“面”的體會主要體現在對“量”的把握上。其落腳點是向“覆蓋面”上努力。一方面,我們積極與地方及郵政同行媒體,主要是與《三湘郵報》接觸,廣泛聯系并與相關媒體的記者、編輯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另一方面,我們注意發揮本單位通訊員的主觀能動性,市局主管宣傳的同志經常與各縣局的宣傳干事、通訊員聯系,與他們探討如何搞好新聞宣傳,鼓勵他們大膽寫稿,多寫稿。這樣,進行普遍撒網,新聞由頭多了,宣傳報道的陣容大了,刊登的稿件多了,大大提高了永州郵政新聞的覆蓋率。例如今年對服務“三農”這一重大件的報道我們就體現了這一思想。我局積極聯系永州日報社、永州電視臺來我局現場采訪,他們通過報紙、電視臺從不同的角度宣傳了永州郵政服務“三農”的種種舉措;同時,我局也積極往這一方面組稿,撰寫了多篇有關服務“三農”的新聞在《中國郵政報》、《三湘郵報》、《永州日報》和《永州郵政》上發表,較好地宣傳了永州郵政。市政府劉湘凌副市長還為此盛贊“永州郵政為服務三農做了一件大好事。”
二、深入基層,新聞撰寫“三貼近”
新聞宣傳堅持“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是新聞工作的宗旨和理念。它強調新聞宣傳要貼近實踐,而非讓實踐來貼近宣傳,把回答和解決實踐提出的各種問題作為新聞宣傳工作的中心任務,其本質是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郵政新聞宣傳必須要堅持“三貼近”。
一是要樹立科學的實踐觀。郵政企業的實踐和探索,是郵政新聞的源頭;尊重、發現和弘揚職工群眾的首創精神,是郵政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因為郵政企業的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在實踐中創造和總結出來的,郵政新聞必須要為它鼓與呼,為它創造輿論環境。只有從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新聞才有血有肉,才讓人信服。這樣,讀者才會真正關注郵政新聞,才會真正信賴郵政新聞。離開實踐就不能抓住本質,閉門造車寫出來的東西既使在文字上花團錦簇也讓人覺得看之無味。
二是要養成扎實采訪的習慣。新聞界有句行話,“六分跑,一分想,三分寫”。這“六分跑”就是采訪,說明了采訪工作最重要,也是最花功夫的,這符合“三貼近”的要求。我們有的新聞工作者不習慣下基層采訪,往往熱衷于想當然。這固然也能寫出“新聞”,但這樣的“新聞”一般說來深度不夠,可讀性也較差,讀者會認為你這是在“吹牛皮”。當然,采訪的過程是一個勞動和思考的過程,體力與腦力同時耗費,比較辛苦。但是,如果不辛苦,哪有采得百花釀成蜜的喜悅?所以,新聞工作者必須要養成扎實采訪的習慣,養成隨時記錄的習慣,不僅僅記“大事”、“要事”,也要記“小事”,其實新聞工作無“小事”,只要有所見、所聞、有所感、有所悟,就應該記。而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是在采訪的過程中得到的,而不是憑空想出來的。只有到基層去尋找生動的事實來充實甚至是修正我們已有的觀點,才能寫出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品來。去年省局陳樂國副局長帶隊來永州總結“永州現象”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他親自帶領采訪小組深入各縣局、農村支局、一線生產班組搞實地采訪、調研,掌握了大量的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和數據,前后耗時十余天,多次修改,自己撰寫了一篇報告文學《追逐春天的夢》,相繼在《三湘郵報》、《中國郵政報》上發表,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三是要善于與群眾打交道。新聞采訪工作應該是直接的、面對面的、開誠布公的,這樣容易為群眾所接受。新聞采訪最忌高高在上,目中無人。采訪者要禮賢下士,抱著一種學習的態度來搞采訪,不能眼睛朝上看,不能對群眾的生產生活漠不關心,不能有大口氣,不能以“專家”自居。朋友多了路好走,一個好的記者,應該有無數的朋友、不同類型的朋友、不同層次的朋友,這樣他才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才能及時收集更多的新聞素材。
三、精耕細作,“多”、“快”、“好”、“省”創佳績
永州局的“家報”《永州郵政》報于1996年創刊,到目前為止已出版100期了,累計刊載各類新聞稿件3000多篇,她真實地記錄了永州郵政分營初期的陣痛、徘徊和迷茫,也見證了郵政“323”工程、一幢幢郵政大樓平地而起的宏大場面,更參與了郵儲沖刺“20億”、“27億”、“40億”競賽和一年一屆的“主人杯”競賽,她還感嘆過“攬儲狀元”李純潔的奉獻精神,歌頌過王長昌、黃滿元、李純潔“三個典型”的先進事跡。可以講,《永州郵政》是永州局跳躍式發展的忠實號手和記錄員,受到了大家的喜愛。《永州郵政報》的總編——永州市郵政局局長、黨委書記肖天星同志曾對該報提出“多、快、好、省”的辦報宗旨。他解釋說,“多”就是要多貼近基層、多了解情況、多反饋信息,多宣傳政策、多鼓舞士氣、多指導工作,多寫稿多投稿。“快”就是要在第一時間反映第一線情況,要體現“時效性”這一新聞的生命,要快而不亂、快而到位。“好”就是要抓新聞質量,要改變“八股文”式的寫法,運用適應現代人口味的文風精心寫作,使之具備“人性化”的風格,增強新聞的可讀性,最大限度地吸引讀者的眼球;要養成宏觀思考的習慣,站在“大局”下考慮問題,努力撰寫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做到與時俱進,體現時代感。“省”就是要去粗存精,注重實效,多寫前瞻性、動態性的新聞,要用最少的字一針見血地反映出人物、事件的本質,新聞報道要短小精悍,而不是如同懶婆娘的裹腳一樣又長又臭。
總之,郵政新聞作為郵政企業的喉舌,是郵政企業重大決策、重大改革、重大措施的宣傳工具;是郵政企業反映生產形勢、工作情況和職工思想動態、生活狀況的信息載體;是郵政企業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的精神家園。我們必須要從實踐“三個代表”,推動郵政企業良性發展的高度出發,高度重視郵政新聞宣傳工作,多學習、多寫稿、多投稿,努力郵政企業的發展爭取更好的發展環境。
一、擦亮慧眼,破“點”連“線”覆蓋“面”
新聞工作者要善于尋找“新聞眼”,也就是說要在高度相似的領域里找到與別的不同點出來,因為在很多情況下,不同點就是閃光點。大家都知道,蘇軾有一句詩叫著“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它闡明了這樣一個道理,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也不同。有這樣一個例子,大體內容是這樣的:某實習記者跟著一老記者下基層去采寫一篇關于社會治安方面的新聞,實習生連續蹲了幾天仍然一無所獲,因為當地沒發生一起社會治安問題。該實習生非常不好意思地向老記者說明原因。誰知老記者換了一個角度,從記者蹲點幾天沒發現治安問題入手,采寫了一篇新聞,主題說的是當地社會治安工作抓得好,沒有任何問題,一篇好新聞就這樣出來了,令人拍案叫絕。其實,在我們郵政新聞宣傳工作中,同樣也會這樣。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惑,總覺得郵政搞來搞去就這么幾“招”,大家司空見慣,沒有什么可寫的。實際上問題不是這樣的,郵政新聞大有可寫,關鍵是我們如何去挖掘,也就是說要抓好“點”的采寫,即做到破“點”,要掌握“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先人一步”的采寫技巧。今年3月9日,省局召開了全省郵政2003年度職業技能鑒定表彰電視電話會議,永州局作為先進單位之一作了典型發言。我們根據這一素材,及時采寫了一篇有關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側記《耕耘收獲喜悅》往《中國郵政報》投稿。該稿件體現了兩個特點,一是“快”,搶在《中國郵政報》刊登此類題材之前寫稿;二是“特”,突出反映年齡大、且對打字一竅不通的陳志華、張海英和只有一只手的洛賢茂的動人故事,從他們的事跡中反映了永州局大力營造良好成材環境的喜人局面,闡明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結果此稿被《中國郵政報》相中,刊登在第580期第五版的《文化專刊》版面中。
全省郵政一條“線”,郵政新聞宣傳可充分利用這條線,將郵政行業這條“線”串聯起來,做到“資源共享”。一方面可以彌補市縣局新聞采寫力量不足的弊端,另一方面還可以達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如對我市攬儲狀元李純潔的宣傳,我局就采取了這一策略。去年2月,我局配合省局新聞中心,專門來永州現場跟蹤李純潔攬儲,采寫組掌握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制作了一期電視節目《奇人李純潔》,在湖南電視臺公共頻道上播出,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也根據這一新聞點,今年我局在《永州郵政》上推出了“李純潔的故事”這一欄目,將她攬儲的動人事跡以新聞故事的形式展現給讀者,受到了讀者的好評。
對于“面”的體會主要體現在對“量”的把握上。其落腳點是向“覆蓋面”上努力。一方面,我們積極與地方及郵政同行媒體,主要是與《三湘郵報》接觸,廣泛聯系并與相關媒體的記者、編輯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另一方面,我們注意發揮本單位通訊員的主觀能動性,市局主管宣傳的同志經常與各縣局的宣傳干事、通訊員聯系,與他們探討如何搞好新聞宣傳,鼓勵他們大膽寫稿,多寫稿。這樣,進行普遍撒網,新聞由頭多了,宣傳報道的陣容大了,刊登的稿件多了,大大提高了永州郵政新聞的覆蓋率。例如今年對服務“三農”這一重大件的報道我們就體現了這一思想。我局積極聯系永州日報社、永州電視臺來我局現場采訪,他們通過報紙、電視臺從不同的角度宣傳了永州郵政服務“三農”的種種舉措;同時,我局也積極往這一方面組稿,撰寫了多篇有關服務“三農”的新聞在《中國郵政報》、《三湘郵報》、《永州日報》和《永州郵政》上發表,較好地宣傳了永州郵政。市政府劉湘凌副市長還為此盛贊“永州郵政為服務三農做了一件大好事。”
二、深入基層,新聞撰寫“三貼近”
新聞宣傳堅持“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是新聞工作的宗旨和理念。它強調新聞宣傳要貼近實踐,而非讓實踐來貼近宣傳,把回答和解決實踐提出的各種問題作為新聞宣傳工作的中心任務,其本質是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郵政新聞宣傳必須要堅持“三貼近”。
一是要樹立科學的實踐觀。郵政企業的實踐和探索,是郵政新聞的源頭;尊重、發現和弘揚職工群眾的首創精神,是郵政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因為郵政企業的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在實踐中創造和總結出來的,郵政新聞必須要為它鼓與呼,為它創造輿論環境。只有從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新聞才有血有肉,才讓人信服。這樣,讀者才會真正關注郵政新聞,才會真正信賴郵政新聞。離開實踐就不能抓住本質,閉門造車寫出來的東西既使在文字上花團錦簇也讓人覺得看之無味。
二是要養成扎實采訪的習慣。新聞界有句行話,“六分跑,一分想,三分寫”。這“六分跑”就是采訪,說明了采訪工作最重要,也是最花功夫的,這符合“三貼近”的要求。我們有的新聞工作者不習慣下基層采訪,往往熱衷于想當然。這固然也能寫出“新聞”,但這樣的“新聞”一般說來深度不夠,可讀性也較差,讀者會認為你這是在“吹牛皮”。當然,采訪的過程是一個勞動和思考的過程,體力與腦力同時耗費,比較辛苦。但是,如果不辛苦,哪有采得百花釀成蜜的喜悅?所以,新聞工作者必須要養成扎實采訪的習慣,養成隨時記錄的習慣,不僅僅記“大事”、“要事”,也要記“小事”,其實新聞工作無“小事”,只要有所見、所聞、有所感、有所悟,就應該記。而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是在采訪的過程中得到的,而不是憑空想出來的。只有到基層去尋找生動的事實來充實甚至是修正我們已有的觀點,才能寫出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品來。去年省局陳樂國副局長帶隊來永州總結“永州現象”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他親自帶領采訪小組深入各縣局、農村支局、一線生產班組搞實地采訪、調研,掌握了大量的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和數據,前后耗時十余天,多次修改,自己撰寫了一篇報告文學《追逐春天的夢》,相繼在《三湘郵報》、《中國郵政報》上發表,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三是要善于與群眾打交道。新聞采訪工作應該是直接的、面對面的、開誠布公的,這樣容易為群眾所接受。新聞采訪最忌高高在上,目中無人。采訪者要禮賢下士,抱著一種學習的態度來搞采訪,不能眼睛朝上看,不能對群眾的生產生活漠不關心,不能有大口氣,不能以“專家”自居。朋友多了路好走,一個好的記者,應該有無數的朋友、不同類型的朋友、不同層次的朋友,這樣他才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才能及時收集更多的新聞素材。
三、精耕細作,“多”、“快”、“好”、“省”創佳績
永州局的“家報”《永州郵政》報于1996年創刊,到目前為止已出版100期了,累計刊載各類新聞稿件3000多篇,她真實地記錄了永州郵政分營初期的陣痛、徘徊和迷茫,也見證了郵政“323”工程、一幢幢郵政大樓平地而起的宏大場面,更參與了郵儲沖刺“20億”、“27億”、“40億”競賽和一年一屆的“主人杯”競賽,她還感嘆過“攬儲狀元”李純潔的奉獻精神,歌頌過王長昌、黃滿元、李純潔“三個典型”的先進事跡。可以講,《永州郵政》是永州局跳躍式發展的忠實號手和記錄員,受到了大家的喜愛。《永州郵政報》的總編——永州市郵政局局長、黨委書記肖天星同志曾對該報提出“多、快、好、省”的辦報宗旨。他解釋說,“多”就是要多貼近基層、多了解情況、多反饋信息,多宣傳政策、多鼓舞士氣、多指導工作,多寫稿多投稿。“快”就是要在第一時間反映第一線情況,要體現“時效性”這一新聞的生命,要快而不亂、快而到位。“好”就是要抓新聞質量,要改變“八股文”式的寫法,運用適應現代人口味的文風精心寫作,使之具備“人性化”的風格,增強新聞的可讀性,最大限度地吸引讀者的眼球;要養成宏觀思考的習慣,站在“大局”下考慮問題,努力撰寫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做到與時俱進,體現時代感。“省”就是要去粗存精,注重實效,多寫前瞻性、動態性的新聞,要用最少的字一針見血地反映出人物、事件的本質,新聞報道要短小精悍,而不是如同懶婆娘的裹腳一樣又長又臭。
總之,郵政新聞作為郵政企業的喉舌,是郵政企業重大決策、重大改革、重大措施的宣傳工具;是郵政企業反映生產形勢、工作情況和職工思想動態、生活狀況的信息載體;是郵政企業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的精神家園。我們必須要從實踐“三個代表”,推動郵政企業良性發展的高度出發,高度重視郵政新聞宣傳工作,多學習、多寫稿、多投稿,努力郵政企業的發展爭取更好的發展環境。
更多關于 郵政新聞 永州 的郵友經驗
暫時還沒有相關的郵友經驗更多關于 郵政新聞 永州 的站內信息
本站部分文章轉載于網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您的權益,請Email和我聯系!